1950年3月, 区文教局正式命名为重庆市十一区上浩小学。同年10月1日,成立南岸区第一个少先队组织——上浩小学少年儿童队,黄金轩任总辅导员。
1953年暑假,学校分出九个班到前驱路193号,新成立前驱路小学。上浩小学也由老校址迁往桂花新村345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更名南岸区红鹰小学,学制改为五年。
1970年至1972年,学校附设四个初中班,更名为南岸区第十六小学。
1972年暑假,学校停办初中班。
1978年,学校名称恢复为南岸区上浩小学。
1979年9月,前驱路小学与上浩小学合并。
1993年秋季,学校教室被鉴定为危房,在原址重建教学大楼。
1994年,新教学大楼竣工,有教室30间,教师办公室12间,以及100米长的环形跑道操场一个,校舍面积计6000多平方米。1999年7月,因重庆市南岸区下新街小学拆校,师生分流,学校接收下新街小学校教师13名,学生200余人,学校教师人数增加至62名。
2004年,学校将操场改建为人造草坪,提升了学校形象。
2005年,学校在校学生800余人,教师45人。
1952年,学校成立了重庆市首个学生课外活动组织——航模小组,由张虎担任辅导教师。航模组制作的布伞航模靶机,被成都军区和重庆市警备区表彰并颁发了科技发明奖,张虎老师代表航模组出席了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大会授予该组和辅导老师全国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1983年,上浩小学成立了全市第一支少先队鼓号队。
1983-1985年,学校与市警备区教导队、市消防六中队定期开展军民共建活动,还与市交警大队联合,开展了每周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
1988年,学校与驻南岸的成都军区8680871分队共同创建了“上浩少年军校”。部队指导员陈军常连长亲自为学员训练和讲课。
1989年9月,军校全体学员参加了重庆市“三庆”活动。
1991年,重庆市电教馆以《在少年军校里成长》为题拍摄了专题电视片,展现了上浩小学办学特色。
1995年,上浩小学成立重庆市第一所少年消防警校。
1996年,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公安局在学校联合召开了“重庆市少年消防警校”教育工作现场会。中央教育电视台,省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1998—2000年,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少年军校”、“ 重庆市‘十佳’少年消防警校” 、“重庆市‘消防章’先进单位”、“全国‘雏鹰奖章’消防章活动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2001年,法国图卢兹市消防代表团来学校参观访问。
2002年,学校与重庆市教育学院联合开辟了“双语”实验基地,学校被评为“全国‘十五’规划教育课题—重庆市英语实验学校”。2005年,学校被评为“重庆市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2005年,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消防雏鹰》得以出版和发行。同年6月,《重庆社会科学年鉴》专门介绍了上浩小学所取得的成就;在重庆市教委主办的《千秋基业》上,图文并茂地对上浩小学进行专栏介绍。
时 间 | 校 名 | 校 长 |
1937-1950年 | 一二三联保校 | 辜学诚 |
1950年 | 重庆市十一区上浩小学 | 郭洪顺 |
1950-1958年 | 重庆市十一区上浩小学 | 瞿继高 |
1958-1972年 | 南岸区,红鹰小学 | 冯尚文 |
1972-1978年 | 南岸区第十六小学 | 郭思德 |
1978-1989年 | 南岸区上浩小学校 | 任春玉 |
1989-1992年 | 南岸区上浩小学校 | 肖万伦 |
1992-2006年 | 南岸区上浩小学校 | 李本琼 |
2006-2013年 | 南岸区上浩小学校 | 周红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