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学校大全重庆大学大全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地址:
  • 电话:
  • 邮编:404100
  • 网站:
点击查看“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学院简介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原电机系、电气工程系)始建于1936年,是重庆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办学78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余名高级人才。

学院具备培养工学学士、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拥有“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全国仅有5所高校,包含5个完整的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含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工学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5个电气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高电压输配电装备安全理论与技术”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全国电气工程类国家创新群体仅有3个)、“111”国家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全国电气工程类国家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仅有2个)、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电工电子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电路原理”和“高电压技术”国家精品课程等。在2006年和2012年两次全国学科评估中,我院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300余个同类专业中排名位于前5位。我院电气工程本科专业2007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以上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为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学院的发展目标是以“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为战略,以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需求为导向,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和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水平和活力,以培养电气工程专业人才为根本,建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

为了进一步扩大我院在专业领域中的国际知名度,充分实现学科、科研、人才的国际化,学院建成了以“输变电设备与系统安全”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为代表的国际交流基地。此外,学院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杜伦大学、华威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威斯康辛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相关学科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和常态化的学术科研交流机制,并建成了高压外绝缘与覆冰现场试验基地、大电网可靠性评估、可再生能源转换系统可靠性、智能信息处理等4个国际合作研究平台,为学院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重点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Sacramento分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工程实践一体化的“1+1.5+0.5”硕士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办学,进行电气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启动了UC-CQU项目,组建了“CQU-UC电气班”。

历史沿革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原名电机系、电气工程系)创建于1936年,与土木工程系、采冶系、化学工程系等同属于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税西恒兼任电机系首任主任。税先生早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曾任重庆自来水厂总工程师。

1937年,我国著名的无线电通讯专家冯简先生来到重庆小龙坎建设当时远东功率最大的35千瓦短波广播电台,同时兼任重庆大学电机系主任。在他的领导下,聘请了许多知名教授来电机系任教,如金锡如、王际强、刘宜伦、毛鹤年、张钟俊、张煦、吴大榕等。

1940年,电机系分为电机、机械两系,冯简任工学院院长,闵启杰任电机系主任,金锡如任机械系主任。抗战胜利后,闵离渝东下,吴大榕、刘宜伦曾先后兼任电机系主任。毕业于东北大学电机系的王际强先生,曾经与金锡如先生一道,受张学良先生资助赴美国普渡(Purdue)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49年初,王际强受冯简聘请,来重庆大学电机系任教,并接替刘宜伦先生的电机系主任职务。

重庆解放后,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王际强先生任工学院院长。1951年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同意王辞去电机系主任兼职,改由江泽佳继任。

1952年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电机系设置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和电报电话通信两专业。

1953年学校决定取消电机系,改设电信系,任命江泽佳为电信系主任。

1955年电信系全体学生和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调往北京,与天津大学无线电系合并组建北京邮电学院。重庆大学又恢复电机系,除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外,增设电机及电器专业。江泽佳任电机系主任直至1982年12月。

改革开放以后,电机系先后更名为电气工程系、电气工程学院,并增加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三个新的专业方向。2000年合校后,电气工程学院与原重庆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合并组建成新的电气工程学院,新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二级学科。徐国禹(1983年1月)、杨顺昌(1986年10月)、曾祥仁(1987年8月)、孙才新(1996年5月)、舒立春(1997年7月)、周雒维(2003年9月)先后任系主任、院长,为电气工程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任院长

1951~1983:江泽佳

1983~1986:徐国禹

1986~1987:杨顺昌

1987~1996:曾祥仁

1996~1997:孙才新

1997~2003:舒立春

2003~2011:周雒维

2011~今:廖瑞金

学院领导

【院长】廖瑞金

【党委书记、副院长】周林

【党委副书记】李成祥、王晓静

【副院长】韩力、杨浩、李剑

【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熊小伏

【院长助理】谢开贵、陈民铀、杜雄

【挂职院长助理】杨帆

机构设置

教学单位

——电机与电器系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系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

行政单位

——本科生教务办公室

——研究生教务办公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

——秘书办公室

——人事办公室

——财务办公室

——网络办公室

——外事办公室

——会议中心管理办公室

工会、教代会

学科设置

学院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拥有“电工学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111计划“基地(“输变电设备与系统安全”引智基地)、1个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高电压输配电装备安全理论与技术”,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电工电子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1个国家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压输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科学与新技术”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电路原理”国家精品课程。

学院下设电机与电器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等6个系。

教学师资

学院现有教职工160余人,其中外聘院士10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选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9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7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45人、教授45人、副教授及高工45人。专任教师中,81%以上具有博士学位。

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气、电子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与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较为宽广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和创新精神,富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气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特色】采用同一专业分类培养的模式,大部分学生在电气工程平行班学习,其中选拔30人左右的研究型学术后备人才进入弘深电气班学习。在大一、大二阶段,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在第6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今后的毕业设计课题研究方向,在大三、大四阶段,为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实施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环节中,注重强弱电学习相结合、知识和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电气工程人才。

【主干课程】电路原理、电磁场原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测试与控制、电力系统稳态分析、高电压技术、电气传动、照明技术等。此外,我院设有丰富多彩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校还设有百余种人文素质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需求进行选择。

【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知识: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知识;较为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扎实的电气工程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电气工程领域内1~2个方向的专业知识。

能力:电气工程领域内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分析并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较好的外语综合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较好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自主学习及获取知识的能力。

素质:远大的理想、宽阔的视野、强烈的进取心;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善于思考,勤于钻研,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挫折和困难乐观向上。

【就业深造】

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有到国内外高校学习交流的机会外,每年有30%左右的本科业生将继续在国内外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毕业生境外读研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等。每年有65-7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将面向电气科研设计院所、电气设备制造行业、电力系统运行行业、发电行业、用电行业、建筑施工安装行业等就业。我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9%。本专业的毕业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强,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电气工程、控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宽口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面向建筑物及城市公共设施的电能供给、信息通信、设备运行控制等技术领域,以满足现代建筑安全、节能、智能化、低排放要求为目标,能在工程建设、物业管理等行业从事建筑电气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制造、运行、施工安装、监理、检测、评估、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及要求】

1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牢固掌握电气、控制、信息学科宽口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并能实际应用适应工程建设行业要求的电气、控制及信息工程专业知识,具备申请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所需的知识及训练。

2具有工程建设行业电气工程师所需的基本工程技能,初步掌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具备较强的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工程创新实践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与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强的表达、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

4具有理想信念、健全人格,适应社会并能全面发展。

【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供配电系统、照明技术、建筑通信及网络技术

科研力量

部分科研成果

成果名称

完成人(排名)

获得时间、类别、等级

气体绝缘装备特高频局部放电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唐炬(1)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电网大范围冰冻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蒋兴良(2)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恶劣环境中电气外绝缘放电特性及其在电网中的工程应用蒋兴良(1)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变电站电气设备绝缘多参量多功能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研究

孙才新(1)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特种通信系统

杨士中(1)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峡输变电工程用500kV大容量输电线路技术研究

蒋兴良(6)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海拔外绝缘及电晕特性研究

顾乐观(8)

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统一扩频测控及图像传输系统

杨士中(1)

1993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B样条有限元及边界元法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俞集辉(3)

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

虚拟式仪器的开发与应用

汤宝平(2)

2000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变电站电气设备面向对象的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研究

孙才新(1)

2000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特种通信系统

杨士中(1)

2002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电气设备绝缘在线智能监测及诊断系统

陈伟根(1)

2004年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

三峡输变电工程用500kV大容量输电线路技术研究

蒋兴良(8)

2004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高压电器高海拔外绝缘特性研究

孙才新(5)

1992年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遵义变电站微机安全监测、暂态记录及故障测距系统

钟岷秀(1)

1992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输油泵机组监控系统的研制

廖常初(5)

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互补变分原理在电磁场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江泽佳(1)

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二等奖

GCB-1故障测距录波及事件记录综合装置

蔡德礼(1)

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阶有限元法在电磁场中的应用研究

姜可薰(1)

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二等奖

污秽、覆冰、低气压、酸性湿沉降环境中沿绝缘表面放电的研究

孙才新(1)

2001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

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电流检测和控制技术研究

吴宁(1)

2001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

研究方向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电气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

方向一、输配电装备及系统运行安全方向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运行安全涉及面广而复杂,不仅要建设强大的电网和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而且要使输配电设备具备在高海拔、覆冰雪、污秽、雷电等复杂环境中安全运行的能力,同时还要建立输配电设备及系统运行安全的保障支持系统,包括电网的在线可靠性分析评估、电网的新型安全监测装备及经济运行控制系统。实验室的输配电装备及系统运行安全研究主要是对引发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所造成原因的研究,即复杂环境导致输配电设备及系统出现故障和运行的可靠性层面开展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是国际、特别是我国电力工业及今后大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迫切性和关键性问题。

该方向涉及的研究单元如下:

(1)输配电装备外绝缘运行安全理论及技术

(2)输配电装备及系统的过电压理论及防御技术

(3)输配电装备及系统的可靠性理论及技术

方向二、输配电装备状态监测与安全评估方向

运行中输配电装备绝缘缺陷的产生和劣化,以及绝缘在电场、热、机械力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的老化都是导致设备故障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着输配电装备及系统的运行安全。输配电装备状态监测与安全评估理论及技术研究方向包含输配电装备的绝缘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寿命预测与安全评估、状态维修理论及技术,涉及输配电装备绝缘故障机理、老化机理、绝缘状态信息及特征量监测、故障智能化诊断、绝缘老化状况评估及寿命预测和最优维修策略等。

实验室的该研究方向是从引发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主要源头之一,即输配电装备内部自身故障层面开展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是国际上共同关注尤其是我国电力系统大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关键性和迫切性问题。

该方向的研究单元如下:

(1)输配电装备状态在线监测理论与技术

(2)输配电装备绝缘老化与寿命预测理论及技术

(3)输配电装备故障诊断与状态维修理论及技术

方向三、电工新技术及其在电力安全中的应用方向

电磁理论是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的理论基础,同时发展和应用电磁基本理论又会创造出许多电工新理论及新技术,而且这些电工新理论及新技术在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中一旦得到应用,则可为提高输配电装备及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增添新方法。

该方向主要涉及输配电装备安全监测的特种通信、电能质量与电能变换、改变电网结构行为的异步化同步(柔性)发电、风能、氢能分布式发电及其接入方式等的理论及技术和电磁场效应及其应用。

该方向的研究单元如下:

(1)电能质量与电能变换的理论及技术

(2)新型电源与电网结构安全理论及技术

(3)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监测的特种通信理论及技术

(4)电磁场效应及其应用

办学成果

“985工程”创新研究平台

——电力装备安全与技术研究院

“985工程”创新研究平台——“电力装备安全与技术研究院”是国家和学校重点建设的创新研究基地,由“输变电装备安全科学及技术”、“电力系统安全科学及柔性发电技术”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三个研究中心组成,以孙才新院士为首席科学家。

定位与目标:

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及国家“西电东送、南电北供、全国联网”和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的电力发展战略,主要解决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构建国内领先,部分国际领先水平的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国家级研究平台;

在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上,成为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

特殊环境中输变电工程安全科学及技术方向

输变电装备与系统安全科学及技术方向

新型发电与新能源科学及技术方向

电工新技术及其应用方向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输变电工程及新技术”是电气学院承担的国家“211”工程在“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学科,该项目是在“九五”“211”工程——“输变电工程与电力技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主要依托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学科、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工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重庆市重点学科和3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共同承担建设的多学科交叉的重点建设项目。

“211”工程——“输变电工程及新技术”重点建设项目的特色是瞄准国家能源发展规划目标,结合西部地区特点,以现有条件和基础为支撑,开展学科和基地建设。

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研究在高海拔、低气压、覆冰、覆雪、污秽、湿沉降和紫外线等复杂大气环境下超高压交、直流电气设备外绝缘放电机理和特性,研究高压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及故障智能诊断技术,并建立以在线监测为基础的“状态维修体系”;

②研究现代电力系统规划和可靠性理论及计算方法、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电力系统微机保护装置和综合自动化系统,异步化发电技术,新型电气传动与电力电子装置及智能控制技术,供配电系统优化配置及其智能化技术等;

③研究现代电路理论及其应用、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保护、医学图像处理与成像新技术、远程医疗及通信与电刺激技术等。

该重点学科建设完成后,将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输变电产业的发展,解决我国超高压远距离输电及互联网络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和实现“西电东送”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建立。实验室依托于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承担着“输变电工程及新技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工程建设任务。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才新教授任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超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知名校友

孙才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沅(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张宗益(西南财经大学校长),肖立业(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何金良(清华大学电机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所长,IEEE Fellow),江泽佳(原重庆大学校长),顾乐观(原重庆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吴中福(原重庆大学校长),冉立(英国杜伦大学教授,重庆大学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文安(英国国家电网公司博士,中国南方电网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吴碧莲(原甘肃省副省长),杨志文(原四川省副省长),高峰(云南省副省长),罗朝林(原湖北省电力局局长),潘福(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张诚(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建华(东方电机股份公司总经理),刘克俭(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文博(国家电网公司驻菲律宾办事处主任),谢永胜(国家电网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党组书记),罗国三(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王永平(甘肃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成肇兴(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国庆(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光静(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副主任)、冯凯(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杜蜀薇(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副主任)、王增志(国家电网公司外联部副主任),徐琨耀(吉林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陈安伟(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王强(西南电力设计院副院长),王永潭(吉林省丰满大坝重建工程建设局指挥长),严欣平(重庆科技学院校长),何建平(西华大学副校长),周凯(兰州供电局局长),陈华(加拿大万维网CEO),等等。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